觀賞魚藥寶典(九)常用中草藥

1、烏桕(別名桕樹、木蠟樹)
特徵及用途:落葉喬木,高可達7~8米,具乳液。7~8月開花,10~11月果熟。生於堤岸、溪邊或山坡上,喜溫暖向陽環境,耐潮濕,分佈廣泛。樹皮黑灰色。有縱向裂紋。葉互生,菱形卵形,長寬各相等,背麵粉綠色。葉柄頂端有兩個腺體,花極小,穗狀花序。果卵形,直徑1厘米左右,裂開三瓣,種子黑色,外有蠟質。烏桕果、葉具有撥毒消腫、殺菌能力。
使用方法:將1公斤烏桕葉干粉(或鮮葉4公斤)用20公斤2%生石灰水浸泡,並煮沸10分鐘,pH應在12以上,全池遍灑,使池水成6.25ppm濃度(烏桕葉的量),可防治爛鰓病、白頭白嘴病。每50公斤或1萬尾魚種,用烏桕葉干粉半斤,混合在餌料中或製成藥餌投喂,連喂 3~6天,防治爛鰓病。
2、大黃(別名將軍、馬蹄黃)
特徵及用途: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達2米。地下有粗壯的肉質根及根狀莖,莖直立,中空、葉互生,葉身呈掌狀淺裂。花黃白色而小,呈穗狀花序。產於四川、湖北、陝西、雲南等省,生於大山草坡上與土壤肥厚、陽光充足的地方。其對細菌有抑製作用,用根莖可防治爛鰓病和白頭白嘴病。
使用方法:按1~1.5ppm計算用藥量,再按0.5公斤大黃10公斤水同時加入含氮量為25~28%的氨水300毫升,使成0.3%的氨水浸泡大黃,經12~24小時後,全池潑灑。同時潑灑0.5~0.7ppm硫酸銅,可以提高大黃的療效。這種方法可防治爛鰓病和白頭白嘴病。每天每萬尾魚種用500~750克大黃,磨粉拌料投喂,可防治細菌性魚病。
注意事項:不能與石灰合用,否則對抑制粘細菌有降效作用。
3、大蒜(別名蒜)
特徵及用途:有效成分為大蒜辣素,是一種植物殺菌素,為無色油狀液體,有強烈的蒜臭。遇熱不穩定,置室溫中2天失效, 遇鹼也易失效,但不受稀酸影響。大蒜含有的蒜素,具有很強的抗菌力,對革蘭氏陰性細菌的作用較強,主要用於防治腸炎病。
使用方法:每50公斤魚每日用大蒜0.5公斤,飼料2.5公斤(糠餅或麥麩),粘合劑0.5公斤(榆樹粉、麵粉),先將飼料與粘合劑入入鍋裡加溫調劑,待冷卻後加入搗碎的大蒜拌和,製成大蒜藥面。同時,還可加入250克食鹽以提高藥效。每天投喂一次,連投3~6天,可防治細菌性腸炎病。
4、地錦草(別名奶漿草、血見愁、鋪地紅)
特徵及用途:一年生匐匍小草本,長約15厘米,含白色乳汁。6~8月開花,7~9月結果。莖從根部分為數枝,帶紫紅色,平鋪地面。葉小,對生,長橢圓表,邊緣有細齒,花極小,生於壺形苞內。長於路邊、桑樹林中、房屋附近。各地都有分佈。地錦草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及沒食子酸,有強烈抑菌作用,抗菌譜很廣,並有止血和中和毒素的作用。藥用全草,防治腸炎病和爛鰓病,也可單用,也可與鐵莧菜等合用。
使用方法:每萬尾魚種或每百斤魚,用干地錦草(全草)0.25公斤(鮮草1.25公斤),煮汁後拌入餌料中或製成藥餌,投喂3天為一療程。可防治青魚、草魚爛鰓病和腸炎病。
5、鐵莧菜(別名海蚌含珠、血見愁、人莧)
特徵及用途:一年生草本植物,高20~40厘米。6~9月開花,9~10月結果。葉互生,卵狀菱形或卵狀披針形,邊緣有鈍齒,花序腋生,雄花序穗狀,雌花序藏於對合的葉狀苞片內,所以叫「海蚌含珠」。果小,三角狀半圓表,表面有毛。生於山坡、草地、路旁及耕地土中,分佈幾遍及全國各地。全草含鐵莧菜鹼,有止血、抗菌、止痢、解毒等功能,藥用全草,用以防治腸炎病,對爛鰓病也有效。可單用,也可與地錦草等合用。
使用方法:治療腸炎和爛鰓病,用干鐵莧菜和干辣蓼各125克,混合後加水煎煮2小時,拌餌料投喂3天,每天1次。
6、穿心蓮(別名一見喜、欖核蓮、四方草)
特徵及用途:一年生草本植物,高40~80厘米。莖方形而有稜,分枝很多,節呈膝狀膨大,味苦。葉對生,深綠色,尖卵形,類似辣椒葉。花名近唇形,白色,排民頂生或腋生,疏散的花序。果楊橄欖核但稍扁,表面中央有一條縱溝。華南各省均有栽培。含穿心蓮內酯、新穿心蓮內酯、脫氧穿心蓮內酯等,有解毒、消腫止痛、抑菌止瀉及促進白細胞吞噬細菌等功能。藥用全草,治腸炎病。
使用方法:治療腸炎病,每50公斤魚用鮮草1.5公斤,煮汁後拌在餌料內投喂。
7、楝樹(別名苦楝)
特徵及用途:落葉喬木,高15~20米。樹皮有槽紋,枝條廣展,幼枝有皮孔。花淡紫色,組成圓錐花序。果球形或橢圓形,熟時黃色。喜生於曠野、村邊、路旁。多為栽培。分佈於河北以南,東至台灣,南至廣東省,西南至四川、雲南、西藏,西北至甘肅等省。含川楝素,有殺蟲作用。藥用根、莖葉,用以防治車輪蟲病、隱鞭蟲病、錨頭鳋病。
使用方法:每畝魚池用楝樹枝葉15公斤浸池中,7~10天換一次,連續3~4次。
8、烏蘞莓(別名五爪龍、母豬籐)
特徵及用途:多年生草質籐本。莖紫綠色,有捲鬚,與葉對生。掌狀復葉,通常有5片小葉組成,有小葉柄,排列成烏趾狀,邊緣均有圓齒狀鋸齒。漿果球形,熟時紫黑色。花期5月。生於山坡、路邊的灌木叢中或疏林中。分佈於山東和長江流域至福建、廣東等地。有抑菌、解毒、消腫、活血、止血作用。藥用全草,與硼砂合用,可防治白頭白嘴病。
使用方法:治療白頭白嘴病,每畝每日用鮮草2.5~3公斤(5~7ppm),粉碎成漿汁,拌硼砂1.5~2.0ppm全池遍灑,連續3天。
9、五倍子
特徵及用途:蚜蟲寄生在鹽膚木上的乾燥蟲癭。鹽膚木為落葉小喬木,葉互生,奇數羽狀復葉,小葉7~13片,總葉柄上著生小葉部分有葉翼。復葉葉翼及嫩葉上生有不規則囊狀中心癭。不類型的蚜蟲,在不同植物的部位上,產結不同形狀的倍子。產於河北、山東、四川、貴州、廣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南等省。五倍子含有鞣酸,它有收斂作用,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,可以防治白頭白嘴病、白皮病、赤皮病、癤瘡瘡。
使用方法:按2~4ppm計算用藥量,將五倍子搗碎,用開水浸泡後,連渣汁一起全池潑灑。
10、魚籐(毒魚籐)
特徵及用途:攀援灌木,全株無毛。枝條有麻點, 葉互生,對奇數羽狀復葉,小葉通常為5枚,間有3枚或7枚,先端漸光而鈍,基部圓形。花粉紅色,長在葉腋。結斜卵形豆莢,扁而薄,長約3厘米。廣東、廣西省有分佈。用於清塘。
11、土荊芥
特徵及用途:一年生草本植物,高1米左右。莖直立,分枝,圓柱形,有稜,表面淡綠色或微紅色。葉互生,披針形或橢圓形,邊緣有不規則的鈍齒。葉背有黃色腺點,花束有頂生和腋生,穗狀花序,呈綠色。胞果,綠色圓球形。莖葉和果都有強烈氣味。生於林邊曠地、草叢中。全國各地都有分佈。用以治療毛細線蟲。
使用方法:防治毛細線蟲,用土荊芥、干貫眾、蘇梗、苦楝樹根(5:6:3:5)按比例配製,每50公斤魚用290克,煎汁後混在豆餅中投喂。
12、貫眾(管仲)
特徵及用途: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莖橫臥,密被黑褐色鱗片。斷面有褐色麻點,鬚根多。葉自根莖叢生,一回奇數羽狀復葉,長20~50厘米,葉柄下部密生茶褐色鱗片,小葉10餘對,互生,具短柄或無柄,卵狀披針形,頂端長尖,邊緣有不整齊鋸齒,葉基歪楔形不相稱,上端呈三角狀凸起,葉背面散佈多數孢了囊群,孢子囊蓋盾狀圓形,膜質茶褐色。多生於樹下、石邊、牆腳等陰濕處。主要產於東北、華北。能防治毛細線蟲病。
使用方法:見土荊芥的使用方法。
13、使君子
特徵及用途: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乾燥果實。呈橢圓形或卵圓形,具五條縱稜,兩端尖形如梭狀。外殼黑褐色或紫黑色,平滑,微有光澤,質堅硬,體輕,不易折斷,橫切面五角星形。肉黃白色,質軟,有油性,易折斷,斷面有裂紋,無臭,味甜,多為人工栽培。產於四川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本品含使君子酸鉀,脂肪油約25%,蘋果酸。檸檬要到,琥珀酸等。可治療九江頭槽絛蟲病。
使用方法:使君子2.5公斤,加葫蘆金5公斤,煎汁後與7.5~9公斤米糠混合投喂。
14、蛇莓
特徵及用途:多年生伏地草木,莖多數纖細,匍匐在地面上,有柔毛。葉互生賧指狀三小葉,小葉為卵圓形,長1~3厘米。有鋸齒,葉柄長,花黃色。果熟時紅色,由多數小圓果聚集成半球形。根肉質,較粗壯。喜生於田野、溝邊的潮濕草地。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。
可防治腸炎病。
使用方法:防治腸炎病,每百斤魚種用鮮草0.5公斤,加適量水,煮沸30分鐘,拌入米糠,捏成團狀投喂,每天1次,連喂3~6天。
15、馬尾松
特徵及用途:常綠喬木,可達20~30米,松皮紅褐色或灰褐色,易剝落。葉針形,深綠色,每二針一米,長10~20厘米,全國各地均有分佈。可防治腸炎病和爛鰓病。
使用方法:治療腸炎、爛鰓病見下面的菖蒲、流蘇子。枝葉紮成捆,放在魚池中,對錨頭鳋病有一定防治效果。
16、八稜麻(走馬箭、陸英)
特徵及用途:多年生直立亞灌木,高達2米,莖有稜角易折斷,內有髓心,莖塊橫生地下。葉對生,奇數羽狀復葉,小葉5~9片,橢圓狀披針形,邊緣有細鋸齒,葉揉之有臭氣。花小,白色,醬果球形,熟時紅色。6~8月開花,9~10月果熟。喜生於村邊、林下灌木叢中,亦有栽培。全國各地均有生產。藥用全草,配藥治療爛鰓、腸炎、赤皮病等。
使用方法:詳見下面的流蘇子。
17、流蘇子(整魚籐、魚黃籐)
特徵及用途:蔓性灌木,通常長達3米。小枝纖細,被有濃密而緊貼的絨毛。葉對生,近革質,披針形或長圓形,長2~8厘米,寬0.8~2厘米,頂端長尖, 基部渾圓或鈍圓,邊全緣干後常向內卷,托葉線狀錐尖,早落。花兩性,離腳碟狀,夏秋間開白花或淡黃色花,花長1.5~2厘米,有小苞片。雄蕊著生在花喉冠部,花柱稍伸出冠管外,柱頭紡錘狀,被毛。初秋結果,果為蒴果,四裂狀球形,成熟時裂為兩果瓣,種子脫出。喜生在山邊灌木叢中,深山溝谷。產於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貴州等省。主要用以防治爛鰓、腸炎病。
使用方法:每畝魚池用流蘇子鮮籐1.5~2公斤,配以八枝麻0.5~1公斤,放置在進水口,壓以松樹或松枝,隔日翻動,使其腐爛,並經常沖水,使全池均勻。
18、菖蒲(石菖蒲、石蜈蚣)
特徵及用途:多年生草本植物,全草有香氣。葉從根莖發生,線型,兩行排列,長30~50厘米。葉基有槽,互相疊合。花很小,密集成玉米棒樣的肉穗花序,漿果。喜生於沼澤、溝邊、湖邊。多產於長江以南各省。藥用全草,主治腸炎、爛鰓、赤皮病。
使用方法:治療腸炎、爛鰓、赤皮病,每畝水面用切碎的菖蒲4~5公斤,蓖麻葉4~5公斤,裹在10公斤左右的松枝葉,紮成2~3捆,放置食場及上風進水口處,浸沒在水中,每天翻動一次,使其腐爛,同時每天內服白楊葉(每萬尾魚種1~1.5公斤),連服6天。或將藥粉打成漿汁,潑入水中。治療水霉病,每畝水面用菖蒲1.3~2.5公斤,加食鹽0.5~1公斤,人尿2~5公斤,全池遍灑。
19、艾
特徵及用途:多年生草木,莖直立,高45~100厘米,有香味。莖枝灰白色,有短毛及縱條紋,葉互生,羽狀多回深裂,裂片狹小,成線形,上面深綠色,背面有灰白色小毛,花淡黃色,全為管狀。5~6月割取地上部分,陰乾備用。全國各地均有分佈。用以治療腸炎、豎鱗病等。
使用方法:每萬尾魚種用辣蓼草干粉0.5公斤加艾干粉100克,每天喂1次,連喂4天,治療腸炎、爛鰓病。
20、辣蓼草(水蓼)
特徵及用途:一年生草木,高約半米,多分枝,節部膨大,莖紅色或青綠色。葉互生,披針形,長5~7厘米,上面中肪兩旁常有人字形黑紋,揉之辣味。花淡紅色,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。果小,熟時褐色,扁圓形或略呈三角形。喜生於濕地、路旁、溝邊。夏秋採集。全國各地均有分佈。可防治腸炎、爛鰓病。
用使方法:50公斤魚每天用乾草0.5公斤(鮮草1.5公斤),切碎用水煎煮,拌入飼料投喂,每日一次,連喂3~6天為一療程。50公斤魚或每萬尾魚種,每日用0.5~1公斤干粉拌飼料或製成顆粒藥丸投喂,每日一次,投喂3~6天為一療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thgn88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